由於有朋友覺得《爸爸》非常好睇,加上女兒要佔領大廳長時間補習,於是我倆去了看。
結論:把一件事實的次序搞亂+記憶與事實插入插出,令它好像一齣電影。我本來還以為導演是忠於事實來作記錄,但看過介紹,又不是這麼一回事。導演似乎是說一個離奇又沒有太多曲折的故事,結果沒有進展,沒有變化,我覺得劉青雲實在太厲害,在斷斷續續的片段中,每一個片段都好有戲。
除了劉青雲演得好,電影本身的製作也很認真嚴謹。所以,我一直在「我究竟在看什麼」和「呢場都拍得幾好」之間徘徊。
有趣的是,電影大賣,同時真的有不少人都深深感動。我這兩年對影評深深懷疑,但真的有不少人私心歡喜。
為什麼我覺得不是電影的電影,會有我心目中的電影效果?
有理由相信,是我落伍了。
也許,電影是一個排得非常精美的貨架,上面放了不同的精品,每一個類別都閃閃生光,而觀眾就是逛超巿的消費者,大家看到自己覺得有趣的東西,就OK,而不用理會,整個貨架是什麼樣子。
電影只是提供素材,觀眾才是真的導演。這也可以解釋,為何今天許多人對電影的評價非常極端,只是不同人對電影各取所需,重點是契合自己的感覺、心情。
所以,兒子去看了《久別重逢》回來,講了一個與我在媒體截然不同的故事,我也不再覺得太驚訝了。
不僅是「課室裡有沒有同一本課本」,而是「電影院裡有沒有同一齣戲」了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