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還黑出門,聽住Toe的Goodbye,突然間覺得很感動。當土歧麻子的歌聲響起,內心激盪起來。
某個時刻,聽這首歌,就是此時此刻的感受。如果在懶洋洋的下午,躺在床上聽這首歌,感覺肯定不同。
歌還是同一首,但感受可以很不同,這一個領悟,相當重要。
這兩年多,因為聽「勵志鷹」,聽了許多從來都沒有聽過的歌。當種類聽得多,漸漸發現,什麼是好聽,比想像中複雜得多。確實,有可以做客觀分析的部分,但體感如何,與客觀技法,沒有必然的關係。
因為體會不同,我對於黃子華的電影演出,評價漸漸不同。特別看《破‧地獄》後,講到他逢是講道理,就如同講楝篤笑般後,太太問了一個很有智慧的問題:「那應該找誰做,會做得更好?」想來想去,又覺得黃子華在電影裡的形象,非常契合。所以,對白不是一切,只是我倆更重視這一塊。
再者,如果你本身不太看黃子華的楝篤笑,很有可能,沒有我們那種先入為主的感覺。
如果要說道理,就是讀者反應理論,但我更想說的是,在欣賞電影、歌曲、文學的過程中,真正得著,是自己的感覺,自己與作品相遇,而不是道理。我們可以學習分析技巧,可以培養理解能力,但最核心,是自己可以好好享受作品。它在某一個時刻,與你相遇,你因此萌生獨一無二的感覺,所以你喜歡或不喜歡,你或喜或怒,忽哀忽樂,這都是你自己的。
這類美感的教育,正是一直以來都缺乏。學校重知識,學技巧,論分數,把人視為機械人那樣培育,然後話現今的小朋友,沒有個性。我甚至覺得,為什麼社交平台那麼多Hater,也是這種比拼心態的延續。大家可以戲論戲,但喜歡與否,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自由,而不是要把喜愛拼高下。
大家可以繼續喜愛黃子華的演技,我相信他都會很開心,正如在適合時間,我覺得《掟哂佢哋出火車》,都是一首發人深省的好歌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