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書如倒吃甘蔗,愈吃愈甜,這本書,我就愈讀愈乏力,終於也讀不完。
不過,不是作者的錯。這本書是紀錄了四位學者在自己的崗位上的最後一堂課。說是課堂也不全然準確,因為第一位陳健民及第三位邢福增的內容,是他在中大「思托邦」講座中的演講,並不真的是在某個課程中的最後一堂;陳祖為的內容,就更加是他在離開香港大學前的一段時間的文章重新編寫而成。只有第四位張燦輝的內容,確是他的最後一課的內容,但正因如此,我自己沒有上相關的課,而且講課內容也不是簡單易明,所以就讀不下去了。
看了的三位,最感動是陳祖為的分享。很難想像一位學者能夠如此關心學生,真的幫助不少學生,在大學時代的迷惘中,得到值得尊敬的人扶自己一把,這種溫暖是無價的。文章寫到最後,他的歷年學生合作寫一本紀念冊給他,足以證實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。
香港做老師是相當特別的。今天不少人移民英國後,發現英國老師在課後不能接觸學生,才知道香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,多特殊。我們的老師觀念,既有西方又有東方,對於以生命影響生命有一種特殊的情意,而實際,真的能幫助年輕人成長的老師,少之又少。陳祖為能夠在大學時做到這一點,實在厲害。
他的那一部分,最感人。
反而邢福增的那部分,我預計有不少感人至深小故事,結果上了一課歷史課,未免有點反高潮。其實內容都相當有趣,特別你是基督教徒,乃至受教於邢教授,但我作為案外人,感受不深。
當然,三位所講的內容,都有一個不可言說的背景,大家都有意識不提,卻又自然而然,可以感受到。陳健民那部分,他有談到「佔領中環」的種種,但也僅止如此。如果抽離了背景,表面看來,就是那麼巧,有四個相當受歡迎的大學教授在相近的時間離職、退休,而又那麼「神心」,有出版結集他們的「最後一課」。可活在香港的我們,似乎又可以體味到另一些東西。究竟因為讀者與作者都曾經經過相同的事,還是我這個讀者自己穿鑿附會,要待大家自己去看看,才能作定奪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