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》

 


          大概有五成的原因,是被書名騙了的,雖然書中也真的談到人口老化的問題,但不是很學術、趨勢地談,作者李夏苹是台灣人,讀中文出身,考上了公務員,最初卻因為年少氣盛,結果由做文藝部門轉去了做老人福利的部門,由此開啟她認識台灣人口老化的問題,結果工作是做老人福利,碩士也變了攻讀關於老人問題,一路工作一路找機會認識問題,也因此被人所認識,而這本書,可以說是她工作兼寫論文的過程和感受結集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由於是很地道的一本書,我覺得閱讀的第一個困難,是大量台灣專有用詞,如有關政府部門、政策名稱等,要靠推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書裡談到許多老人都孤獨死,而在這狀況,主題有兩個:

(1)   政府部門可以如何幫助各種各樣的孤獨老人呢?固然,有不少老人走到這慘況,有他們自己的原因,但政府前線工作人員是否能夠「攞個心出來」為這些老人服務,而不是以懷疑、盡量拒絕的態度來對待老人,也是很重要。書的筆觸很溫柔,不是批判,反而重筆在熱心的人身上,而真的行多一步,救到一人。

(2)   不少老人終於孤獨死,原因很複雜,有些是自己的問題。原來台灣有公葬的做法,如果沒有人幫死者做殯葬,政府每月一次會把無人處理的死者一次過搞葬禮。當中,有些死者是有親人,部分是生前對家人傷害太深,家人已經不願意有聯繫,也不想付錢來幫他搞葬禮;部分是經濟上不容許。

書中還談到很多零零碎碎的事情,例如孤獨死者的遺物遺產如何處理,顯出官僚的問題;台灣人喜歡以「捐棺」的名義來做善事,相當有趣。

雖有點被騙,但跟住作者的工作路,聽她講述沿途的風景,相當愜意的一次的閱讀經驗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