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談過好多次,但不妨再談一下。
我成長於學位擴張的最初期,因此僥倖有學位讀,雖然不是中大港大科大,但在當年,只要有學位,搵學校教席一次無問題,而我入行時(30多年前),中學學位教師的收入是2萬元,而一般工作的人工是八千元上下。因此,有學位,就是脫貧,就是開展中產階級。
當年,中學教師是最後的救生圈,不少人都向其他可能性進發,更上流,搵更多錢。
為上世紀90年代的年青人來說,很多人都是經歷脫貧的階段,也就是說,我們想錢而又有機會搵到錢,事業上有很多機會,相對有很多風險,但回報亦很高。
到了我的子女,他們沒有經歷過脫貧,而成長最大的經歷,就是受到不同的人的監視與規限,這是我回顧而總結出來的。看子女,他們成長過程裡,不再很強烈需要物質,不是當天我們那種脫貧式的渴求,反而很注重自我,原因是在成長過程裡,父母的干擾往往很多,而社交媒體亦形成「人應該什麼樣子/性格/品味(等等)」的要求,所以在我看來,子女那一代,什麼是「自己」,遠比「搵幾多錢」來得重要。
由於社會仍然是以搵錢多寡來判斷一個人,所以,新一代不是不想搵大把錢,問題是搵錢的機會難得多了。就如兒子那樣,如果是當年的我,他雖然讀哲學畢業,真的要找一個中學教席,完全不是問題。換位思考,我覺得兒子如在我那時代,好有機會就是去中學教書,同時也尋找自己的「理想」(當年我也想寫小說),但在穩定生活下,逐漸會過穩定生活,自己經歷多一點東西,才會再有新際遇。
今天呢?兒子要進入教席,要再讀書,而也不一定有位,有位未必能夠做到下去(今天的教學環境更不容易),做下去未必有餘力想其他東西(實在太忙)。
結果,兒子在沒有太多物慾下,就可以繼續尋找人生意義。這也是另一種折磨,因為沒有實際迫切的需要,人不一定可以好迫切地尋夢,那就是這一代人被我們那一代人批評「躺平」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當然,不同老一代與年青一代有千差異別,我只是以自己為例,說明一下,讓大家了解其中一面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