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通貨膨脹

 


          前天《上進》一文上載後,一位比我年輕一大截的朋友私下問我:「你什麼時間開始教書?那有2萬元?我要到九十年代中才有兩萬元呢,你難道比我遲入職?」

          令年輕的朋友擔心自己比我更老,實在是罪過。我其實是純憑印象,所以朋友一問,我就說:「應是萬六七吧?」朋友記憶很實在,萬二元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既然朋友這麼認真,我就上網找了,結果找到學位老師的入職起薪點是17,而政府薪金總表,17點在1992年,確實是萬二元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真相大白,友人遠比我年輕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為什麼我會有二萬元的印象?我回來起來,自己在教書前,做了一年的教學助理,而印象取深刻的,是當時的人工,僅僅夠用,每個月尾,還要感謝出糧不是準時最後一天,不然也有點困難。轉職教書後,頓時完全改善生活,大有富餘,可以有閒錢想想買什麼心頭好,因此,覺得當中必然是有幾千元的差距,而又覺得,即使是院校的TA,人工也不會太低吧?

          這裡也顯出兩代大不同:兒子第一次出糧,究竟有沒有請我們吃飯?我也印象模糊了。為他,錢不過是數字,完全沒有我當年生活的實感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原來,自己對於通貨膨脹的敏銳度是如此低,現在看來,當年做TA應該是八千元人工左右,而有萬二元,就已經大有富餘。只是,經過三十年,這些數目在我腦海裡,也隨通貨而膨脹,就有月入二萬的錯覺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