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條異代不同時

 


          同事談她的舊學生,同樣可以示例,讓我們明白今天的年青人狀況,如何與我們那一代,同與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舊學生考DSE後,入不了大學,轉戰副學士,終於百鍊成金,入了港大,但是,為入得了大學,按自己成績作選擇,讀了一科有點冷門的科目,該科沒有明確的職業導向。結果,畢業後,對做什麼工作,有點迷惘,最後進了學校工作,但只能做教學助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回到我那一代,其實相同處境的人很多,但遭遇不同。我們那一代,中五會考把大部分刷下來,而他們就不再有大學夢,因為考得上預科的人,能夠考到大學都不多。於是,大部分人就進入職場,而那個層次的工作,很難說得上喜歡不喜歡,絕大部分人也不會說自己喜歡做櫃枱、做文件、做sale吧?於是,各人有各人的路數和際遇,有人就此穩穩定定一直做下去,有人找到路數搵到錢,大部分人就進入「正軌」,成為一個普普通通、正正常常的香港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到了這一代,學位多了,即使DSE考不上,還是有其他路,找到讀學位。問題是:昔日是5%以下的人有學位,今日是40%以上的人有學位;昔日是社會新速擴展期,今天是成熟經濟體且走向高齡化。簡單來說,單憑學位能夠得到的工作回報,大幅度降低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有理由相信,我們那一代,有學位的人,都不一定有明確的道理,但理想不明,金錢搭夠。即使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想作育英才,但做老師的收入可以讓你生活更好。況且,當年的社會唯財是用,搵到錢可以暫代搵到理想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到了這一代,如同事舊生,學位在手,方向未明,同時大搵唔到錢。自己不知道有什麼值得全情投入的人生方向,而要過穩定收入的生活,似乎又要再投資,即再讀書。其實,做教師已經要去讀教育文憑,又是一筆錢,如果不打算教書,而讀的學位沒有職業導向,往往又要花大錢讀一個碩士回來,基本上,十萬元起跳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最慘,讀完,不代表你真的想做那一行,以及那一行有得俾你做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選擇題。你是那舊生,你會:

A 隨遇而安,搵份一萬蚊左右的工,隨性過日;

B 把這一兩年苦苦儲下的十萬元拿出來讀書,日間做社畜兼返三晚學,期望兩年後可以轉去一個相對專業的行業,由頭做起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