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在異鄉為異客

 


          參與下午5點彌撒前,太太問我等陣想吃什麼,我說沒想法,不太肚餓。彌撒中,突然感到:不是不肚餓,而是不太想吃西式東西了:身體在思鄉。尤其在寒冷的狀況,很懷念香港熱辣辣的食物,而不是冷食,以及溫吞吞的食物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想到女兒到英國讀書,閃電式休學,回港,或許,就是這種異鄉感吧?我過兩天就回港,如果是她,要這樣過三年的日子,甚至可能就此過一輩子。真的要很強的意志,才做得到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有點明白移民者老是在社交平台貼出各種熟悉食物的心情。為什麼多難製作的東西,仍然要弄出來?因為,身體已經習慣了這樣那樣的味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還有的是溫度。三月的葡萄牙仍然寒冷,而那種冷法,就是「剌骨」的具體呈現。大部分時候,我是夠暖的,但身體溫暖,當強烈的冷風吹過來,仍然會好不舒服。這又有點明白,為何不少移英的親友,倦於出門,真的,在這樣的冷風下,出門要出不少的力,熱力和心力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與太太談起這感覺,她卻有另一種異鄉感。由於我英語爛到不行,所以出遊,太太永遠都是與人打交道的那位,雖然她的英文能夠強,但在一個非英語的國家,就更加有一種聽不明白周遭人說話的感覺,而要打交道,就不斷需要用力。不是生活在水裡的魚,確實可以游動,但不是如魚得水,反而經常要刻意求工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為我自己來說,去12天旅行實在太多了,到了第89天,已經想打道回府。中途同行的朋友自駕遊20天,實在人生有很不同的選擇。我也期望人人不同,而為我來說,要離開熟悉的語言、食物的地方生活,真的不成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願居於異鄉的你,不像我那樣,可以在另一個環境,成就另一個人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