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進乎道

 


        《混沌少年時》(Adolescence)已經成為現象級作品,英國國會中都提及,可見其震撼力。不少人也討論到當中有關年輕一代的各種問題,乃至社會階級問題等,而我覺得,劇集最厲害不是內容,而是精密到痴線的計劃,在細節上處理到極點,從而把一個真實人生呈現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,一鏡到底成為話題,marketing成功,但這個拍法,正如好多人講過,不少電影都用過,而且用得更加勁。採用一鏡到底,我覺得是營造一個極真實的氣氛,讓觀眾好像看了一個真實的片段,而這四個片段,透視了一件事的四個面向。我們一家都看過,兒子與太太為第四集拍得好不好討論了好一陣子,然後兒子在「脆」上重寫了第四集,我自己覺得,他的構思確實是比現在的第四集,來得「電影」。

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2degreeslower/post/DHsAZALpvPN?xmt=AQGznReZhHHi7ZBQDJ0hj75l2VdeDlP9KBMvkAPGJ5T4xg

        問題在於,這劇集的重點,不在於追求藝術性,而是「鏗鏘集」式的探討問題。你看完全劇,其實也搞不清事情原委:為什麼殺人?為什麼一個小孩會這樣?受害者究竟好人還是壞人?心理學家在鏡頭上究竟看到什麼?

        劇集正是要呈現一個真實世界,而真實世界,事情不是邏輯分明,脈絡清晰,可以自圓其說的。最後一集的重要處,是要告訴觀界,不要簡單歸因,同一個家庭,還是有不同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 更重要的是,群眾必然需要很嚴重的事件,才會關心相關的議題,但相關的議題,其實不是只聚焦在嚴重事件上。這劇集要告訴大家,兩代之間的鴻溝有多大,學校的環境有多糟糕,網路文化有多毒,談男子氣慨多危險,而這一切,不一定會讓每一個年青人都變殺人兇手,卻會荼毒每一個人。

        最後一集的主題很有意思:父母不應為兒子殺人而負責,但他們確實可以做得更好。這是指向所有人:我們都可以為年青人做多一步,但我們卻好像第一、二集的成年人那樣,對下一代一無所知,如同盲頭烏蠅那樣,應該如同第三集的心理學家,正面迎向真實的年青人,即使他的表現,為你帶來莫大的衝擊和挫折。

        劇集可以成為現象級,我覺得,它能「剛剛好」地向成年人進諫,讓傲慢的成年人,收到訊息又不覺得被冒犯,才是其成功之處。

        最後想提一點:英劇有一種冷酷的魅力。第一集到最後,我再回想全劇的人物,特別是警局各人的表現,有點毛骨悚然。這種冷酷鏡頭,是英劇獨有的。

留言